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版)
主办单位: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673-1301
国内刊号:41-1368/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5396 人次
 
    本刊论文
发掘课程法制资源 培养社会守法青年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而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法制观念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国家的法制建设。但是近年来学生中发生多起恶性法制事件,震惊全国,如早年的云南马某某碎尸案,西安药某某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不得不让人深思,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显得极为迫切,也非常有必要。鉴于此,我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篇课文蕴含着可开发利用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果适时地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进行“法眼”解读,必然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意。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
  在教学《辛德勒名单》一文时,学生们知道了二战时期犹太人的遭遇,由于法西斯的残暴许多犹太人被杀害了,并结合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西斯战争的不义。学生对二战时法西斯的暴行愤怒不已,更是对受难的犹太人报以同情,此时,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意识到侵犯人权,践踏人权,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是违法的,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如在教学《获得教养途径》,让学生明白懂法守法也是一种教养;在教学《鸟啼》时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探索缺少法制的社会对人民来说是多大的灾难,因此国家要健全法制,民众要守护法律。诸如此类的课文很多。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深刻研读教材内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校写作的方式很多,除了传统的写日记、每两周根据教材写一篇习作外,我们还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生活随笔、时事评论等,这些都是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我在安排学生写日记时,引导学生要学会说真实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催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回眸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如有一位同学在日记写到:餐厅的那个“肥猪”真想把他给揍一顿。读到这里我感到情况比较严重,就把那位同学找来,一了解才知道今天他和那位师傅发生了矛盾。餐厅师傅骂了他。我就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有矛盾应该通过合理的途径来解决,伤人是犯法的,同时也害了自己。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深化法制教育
  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访谈”等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起他们诉说的欲望和探讨的热情。
  例如近期我们学校附近就发生了一起17岁少年入室抢劫杀人案件,这种恐怖事件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们放学后经过“道听途说”,已经了解了案件发生的大致情况。其中不少学生在本周的随笔中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评论,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下午的随笔点评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大讨论:该犯走上犯罪道路究竟会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该犯将面临着怎样的惩罚?该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哪些影响?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讨论,踊跃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咬牙切齿地表达对犯罪者的愤恨,有的表现了对目前治安现状的质疑和忧虑,有的对受害者及其家庭充满同情。经过讨论展示,学生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就连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都能发自内心的抒发感慨,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学生在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往往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法制的认知上来,开始了解法律,遵守法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